佛言佛語(十)

Words of Wisdom (Vol. 10)

1.
雲山霧罩凡人間,
煩惱業障人世間,
佛魔思維般若間,
心靈除障一瞬間。
對佛法的深信,你才能清淨圓滿。
離惡行善,就是出世間。
慈悲的隨緣,就是你的般若智慧。

用善良的心態去完成人間的因緣聚合,你將能駕馭緣分。
如果你執著於緣分,
你將被緣分所駕馭,
你就不能得到解脫。
因緣如同花草,隨時節不同而改變,所以過度地重視因緣,你就會嘗到果報。
學佛人應該隨順因緣。

學佛人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。
心態就像航行的羅盤,
它指導你前進的方向。
好的心態,讓你的心不會著相。
只要有緣分,到最後一定是空的。
這符合佛法的緣起性空。
《心經》講過“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”的佛性,其實才是生命真實存在的價值。

學佛人都在轉變自己的氣質。
修得好的人會越來越穩重、越來越莊嚴,女人像女人,男人像男人,整個人的精氣神就跟沒修心的人不一樣。
一個有智慧的人,能靜得下來;
一個有智慧的人,能夠時刻在心裡擁有一把金鑰匙。

這把金鑰匙就是讓你在左心室痛苦的時候,打開你的右心室,來分散左心室的煩惱和痛苦。
當你在右心室感到胸悶、難受的時候,用這把金鑰匙打開你的左心室,來分擔右心室給你帶來的難過。
這就是智慧的轉換。
2.
現實篇
今日想不通,只會帶來明日的煩惱;
明日的憂傷,會讓你進入無明痛苦。
今日的煩惱,明日會消失;
後天的憂傷,一週會痛苦。
請記住:
任何人間煩惱,
一月後只是曾經發生;
一年後變為曾經故事;
幾年後是過去的歷史。
拋棄無謂的煩惱,
擁有智慧的菩提。

不動因,果就空了。
一個人能夠放下直到空,修心到純本性,就是修到了空無。
不造業種,便無業果。
心態能看出一個人的修為。
心態好的人,境界高;
心態差的人,境界在無常中。
每天活在後悔中,每天就是在結愚癡的果;
每天活在改變中,每天就是在種成佛的因。

學會觀慧,經常覺察自己有沒有智慧。
如果覺得自己經常做錯事情,你就觀得自己“無慧”;
常觀慧會讓你增加智慧;
如果智慧不夠時,把心要定下來,“定能生慧”。
怎樣才能定下心來呢?
再用觀慧,因為當你觀慧時,你就會知道自己有沒有智慧。
即觀無慧,定當精進;
常觀心定,定能生慧。

常觀慧,會得到“苦空無常”的境界;
常觀慧,會修成“心中無相”常空性。
空性的人,必然有智慧;
定得下來的人,不一定有智慧。
定只是引導智慧德能的一種方法,所以佛法界講,“依慧不依定”。
真正的智慧是觀無相,看空無常,看破紅塵。
在無相當中生存,
在紅塵當中歷練,
你定能得到般若智慧。

每個人每天都在找智慧,
其實智慧就在你的心中。
當你想通的時候,你就是有智慧;
當你想不通的時候,你就喪失了智慧。
在學佛中,毫無益處地執著,不但傷害你的智慧,更會傷害你的慧命。
追究於一些佛法佛理,執著地想去理解它,就是還沒有真正地開悟。

佛說:
當你去做一些沒有必要的付出,並想理解其中問題的時候,你可能因為你的時間,會喪失你的智慧和幸運。
世界無常,當你在辯論一些毫無意義的佛學問題時,你的智慧正在流失。
對別人的誇誇其談,只有當你不回答的時候,你才會思考;
而當你自己在執著和辯論的時候,你會失去智慧在你心中的價值。
3.
掃除爭鬥 智慧充裕
師父曾經講過,“無求般若心自在”。
當一個人智慧充裕的時候,他的心就會如如不動,事事無求。
用白話佛法講,就是當你滿腦子都是方法和智慧的時候,你根本不會對自己失去的利益斤斤計較。
因為你的無求,你的心裡才會充滿智慧,你的心才能大自在。

就猶如一個手,手掌可以做任何事情,手背就做不了什麼事情;
手掌就是你的智慧,
而當你沒有智慧時,
就猶如用手背在做事一樣,不能讓智慧在你心中得到自在。
人間的冤結、瞋恨、嫉妒、不捨,心裡知道這些感覺但不長久,並會失去,但還是要斤斤計較。
正所謂,貪心不滅,業障不消。

有智慧的學佛人,把一切都看成是緣分,既來之則安之。
只有這樣處理,你浮躁的心情,才能靜下來。
師父寫的“淨心”那兩點像是掃帚,就是要掃除你爭鬥的心,你的心才能變得乾淨。
人生就是在風雨中兼程;
學佛就是在挫折中精進。
心寬的人能夠包容一切;
慈悲的人能夠放下一切。
4.
談因果
懂因果的人,不會去造因果。
因果乃是天律;
遠離因果得解脫,那是心律。
常感應佛菩薩加持力,
才能如理如法地修行。
不相信法律,不懂法而犯法,最後一定會觸犯法律。
錯解因果或自認不懼因果,最後一定被因果所報。

因緣來時,果報現前;
報應如影,早晚隨形。
法律之人,知法不犯;
智慧之人,知因懂果。
眾生知因才懂果報。
師父曾講,果報的成熟,因緣的巨變,會經歷漫長的時空轉換。
必須有菩提智慧,才能瞭解;
只有深信因果,才能遠離業障。
我們經常講安樂,其實安樂的“安”,就是平安。

只有平安,才能獲得快樂;
沒有平安的生活,哪來的快樂。
只有懂因果的人,
最終才能得安樂。
這也是佛法界俗稱的“法喜充滿”。

禪無心三藐三菩提,心中要長存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。
去除斷見和常見,取中道,你就會擁有正道。
要常思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遠離瞋恨和私心,才能斷我見,去除我相。
智慧如春筍,在雨後更加茁壯成長。
智慧須般若,才能去除煩惱。
煩惱如雨露,雨後讓你更加清醒和菩提。

去除煩惱,你就會擁有菩提;
擁有菩提的智慧,就能克服人間的五濁,從而達到遠離惡世,擁有菩提般的般若智慧。
堅強的信念,來自於一顆慈悲的心;
頑強的意志,來自於一種平等的心。
心無罣礙,淨中生蓮;
心靈淨土,長住人間。
法無空法法生性;
似空非空證菩提。
5.
理解生命真相
恆常的慈悲心,可以化解人間一切苦厄。
觀世音菩薩說,“慈悲能化解一切冤結”。
當你恨一個人的時候,你想到他曾遭受的苦難,就不會再去恨他。
理解生命,真實涵義;
珍惜人生,修出六道。
人要學會斷除常見,消除斷見,要觀身無常;

學會看重自己的本性,看輕自己的身價。
破色身無常,看破人身;
破假身無常,看破色身;
打破貪愛執著,清淨隨緣解脫。
雜心安住,隨順因緣;
少欲知足,常生感恩。
6.
學 佛
用佛的要求,每天檢查自己的修行,你很快就能發現,原來已在覺醒之中。
學佛,不是簡單的學佛的理論,而是要從佛的原始本性中,去尋找佛性,你才能真正地理解,什麼叫真如佛性。
佛的智慧代表著一種善良、慈悲、力量和般若。

擁有佛的智慧,那是一種真正的解脫,她是讓你遠離顛倒夢想的菩提智慧。
金剛般若菩提種,
自性本空顯光明。
出離執迷無常空,
返璞歸真菩提心。

學佛精進,增長智慧;
學佛慈悲,增長忍辱。
寬容大度,是彌勒菩薩的慈悲救度。
大度能容,就能放下一切人我是非。
包容越大,境界越高。
猶如一個倉庫,貨物越多,倉庫必定又高又大。
人總是覺得自己很偉大,是因為太注重自己。
當你在人山人海的人群中,你才會覺得自己很渺小。

當你在飛機場,你會看到飛機場那麼大,但你坐上飛機在高空看飛機場時,機場是那麼地渺小。
這個道理就是告訴我們,人生不可過高地看重自己;
只有把自己的心融化在救度眾生中,你才會超脫自我。

很多人以為,自己的肉身就是“我”。
其實,真正的我,那是你的慧命,是你的靈魂,並不是肉身。
人的一生為了這個假我,想盡辦法在取悅它;
為了這個假我,天天用名利在包裝它;
甚至為了這個肉身的我,造下很重的業障,再次踏上輪迴的六道。

學佛當下,聞法歸道。
轉染為淨,轉凡成聖。
領悟佛法的真諦,究其真諦,非空非有,只是因緣而生,因緣而滅。
人都要面子,殊不知面子是“我相”的根。
學佛人如果很要面子,就會把“我”看得很大。
猶如人的細胞一樣,新陳代謝,剎那間又生出一批新的細胞。
人每天會生出很多念頭,然而瞬間又會滅度很多念頭。

這一切都是,無常緣起,千變萬化。
只有如如不動的本性,才可以看到真實的生命。
學會擁有當下,人生才不會活在回憶與悲哀中;
只有廣種善緣,才能脫離苦難。

境界就是佛果,境界越高佛果越大。
境界代表著智慧和你的福德。
福德由你的善心開始;
智慧由你的淨心開始。
要想得到永恆的智慧,
你必須要有大悲心;
要想得到永恆的福德,你必須眾善奉行,諸惡莫作。
不殺生能善養自己心中慈悲的種子。
學會鍛煉自己的意志。
知一切無常,方得解脫;
知一切生滅,才能善用無相方便法。

一燈能破千年暗,
一智能滅萬年愚。
佛光普照,讓我們在黑暗中,找到光明;
在無常中,找到解脫。
我們不能再在人間浪費生命,浪費慧命。
要用有限的生命,去普度眾生。
學師父,要讓全世界有緣眾生,都來念《大悲咒》、《心經》。
解脫是明燈,放下是智慧。

要將有限的生命,投入到救度眾生的慧命中去;
用心中的佛光,去點亮每一個有緣眾生的心靈。
7.
學佛心態
在人間不想過後悔的日子,就要讓自己知因懂果。
種什麼種子,結什麼果;
栽什麼樹苗,開什麼花。
學佛人,種因得果,那是天律;
懂因緣,知輪迴,那是禪悟。
不想後悔,不去造業。
過度的需求,就是欲望的開始;
過度的欲望,就是煩惱的開始;
過度的煩惱,就是瞋恨的開始;
過度的瞋恨,就是業障的開始。

能夠解脫,靠的是智慧;
能夠放下,靠的是般若。
只有用佛菩薩的妙觀察智,
才能解決人間的一切煩惱。
經常心裡想:
我是學佛人,要對得起菩薩;
我是學佛人,我要學會感恩;
我是學佛人,必須超脫六道。
常作此想,定當遠離顛倒夢想。
8.
開悟得圓滿
“開悟”並不是一個名詞。
“開悟”是任何事情都要想得通,想得明白。
不爭人間天下事,試看誰能天上行。
想得明白的人就是內明,心裡明。
當心裡明白了,就會莊嚴佛淨土。
內明的人會得到別人尊敬。
修行是大道,不必用人間的人我是非去評判。
開悟是大道,只有覺悟的開悟,才算是紅塵中真正的修心。

開悟的人會感恩,開悟的人會珍惜緣分。
一個人經常會害怕,
是自己誠實感不足。
心中無私天地皆寬,
那是學佛人的基礎。
在人間,任何的改變都是很難的。
房子的改建、事物的改變和人心的變化,其實都充滿著艱難和痛苦。

只要有信心,堅持去改變,你一定能成功。
改變是法喜的種子。
只有改變的人,才會和喜悅永遠在一起。
師父經常講,改變不了別人,首先學會改變自己。
在欲海當中,每一次的濁氣和惡行,會讓你心中佛的種子變得枯萎。
9.
行 願
學佛人的一生,是由你的願行引導的;
人生方向的選擇,是由你智慧之蓮花鑄造。
願力是發心的基礎,它能感動天地。
修行者要立願為先。
願力是慈悲的火種,
發大願力會成就佛菩薩一切行門(語言、行為、思維)。
能承認錯誤為稀有之人;
能改正錯誤為智慧之人。
10.
努 力
一個說自己腦子有問題的人,其實他正在迷惑當中;
一個說自己什麼都記不住的人,其實就是懶得什麼都不想記,猶如一隻迷失的羔羊。
沒有信念的人,是很難學佛的;
沒有堅強意志的人,
是很難改變自己的。
看到別人的成功,這時才感到自己的悲哀;
看到別人的努力,當時只感到別人的辛苦。

猶如看別人爬山,覺得很辛苦;
當別人在山頂上,一覽無限的風光,享受無限的喜悅,這時才感受到自己在山腳下的渺小。
當看到自己不努力,才知道自己已失去前進的動力。
記住了,不付出艱苦努力的人,永遠只能在山腳下,看著超越六道的人,而自己只能隨著業力,在六道輪迴。
11.
正信正念
學佛人要追尋內心世界真正的財富,那就是我們的智慧和般若。
在人間,任何追求名利的人,或者把名利看得很重的人,都會把自己的人格看得很輕。
懂得捨棄人間的名聞利養,
那你的心才稱為“開悟”。
學佛人如果去傳一些道聽途說的消息,或講一些無中生有的事情,在佛法界,稱作意識犯戒(內心誹謗)。

“誹謗”的“誹”字,是一個言字旁、一個“非”字,就是語言講的不是真實的話。
“謗”字,就是語言來自非正道,而是左道“旁”門,合起來就是一個“謗”字。
學佛人要懂得色身可留人間常住,慧命實修正果極樂。
12.
生命價值
不學佛的人,生命活在掙扎中;
學佛的人,生命成長在法喜中。
只有將自己的生命用在救度眾生上,才會給自己的慧命創造出佛性的壇城。
慈悲的代價就是忍辱;
願力的代價就是精進。
每天看到自己的悟性,
每天才能看到自己的光明。

理解人生的真諦,就是在修心;
能把自己內心世界調整得離苦得樂,你就是在修心。
13.
明理自性
緣分很奇怪,有的人一生,有緣無分;
有的人一輩子,有分無緣。
因為世界不圓滿,人間不圓滿,只有擁有和佛菩薩的緣分,才會功德圓滿。
學佛人要把自己的心態,調整到最高點,就叫高尚;
如果讓自己心情,下降到最低點,那就是低下。

只有當你知道煩惱都會消失的時候,你才能流露出法喜。
學會認識人間的真諦,開悟佛性,明理自性,內心才能乾淨。
虛空的名利,永遠不要去貪;
學佛的感恩,永遠不能忘。
記住自己學佛的初始心,你才能有始有終;
在學佛道路中,不忘初心,才能永斷輪迴。
14.
覺 悟
當一個人在覺悟中,他已經在進步中。
先有覺,後有悟;
沒有覺,不開悟。
一個不瞭解自己身體的人,他會把身體弄垮;
一個不瞭解自己錯誤的人,他會把人格弄歪。
菩薩的覺悟,那是一種自悟;
人性的覺悟,那是一種漸悟。

只有人的開悟,才有菩薩的覺悟。
一個人只有活在佛海中,
他才會擁有真正的生命。
佛的覺悟,是一種真正的解脫;
人的覺悟,是走向解脫的開始。